永远的丰碑
永远的丰碑
——写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66周年之际
2023年是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66周年,也是三门峡建市66周年。
风吹大河,春潮滚滚。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来到湖滨区高庙乡,黄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
站在观景台,放眼望去,三门峡大坝巍然耸立于大河之上,高峡平湖滋养着崤函大地。蔚蓝天空下,清清黄河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鲜艳。
▲远眺雄伟的三门峡大坝
风雨数十载,弹指一挥间。
66年前的今天,伴随着“轰隆隆”的炮声,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号角正式吹响。三门峡这座城市也应运而生。
66年来,三门峡大坝历经风雨巍然挺立,肩负着中华儿女期盼黄河安澜的美好夙愿,铁臂担纲、砥柱中流,见证着三门峡发展蝶变的峥嵘岁月。
66年后,三门峡心怀“国之大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大力弘扬大坝精神、中流砥柱精神,正在奋力开创现代化三门峡建设新局面。
如今,围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加快建强省际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古老黄河正在崤函大地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号角吹响 开工建设
“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序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与开发黄河的首次重大实践。
1954年,国务院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负责黄河规划的编制工作,邀请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编制黄河规划。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1954年2月,由120多位中苏专家组成的查勘团,历时4个月、行程2万余里,从兰州一路查勘到入海口。苏联专家组组长指出“必须承认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坝址”。
1955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黄河规划问题。7月18日,国务院第15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工建设,从此,人们在这里凿开峭壁,拦住洪流,使千年为害的黄河永远为人民造福。
翌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社论,全国掀起支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热潮。
1958年11月25日,经参建人员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在比原设计多一倍的流量下,黄河干流上的第一次截流胜利完成。这是新中国在万里黄河上创造的一个奇迹。
1959年1月2日,在基础开挖无法使用机械的情况下,全体干部职工齐动员,组织了1500余人的清淤大军。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参加清淤的工人克服严寒,人抬肩挑,大战“龙宫”,奋战51个昼夜,于1959年2月22日完成清淤工作。
1959年3月6日,电站坝段开始浇筑第一块混凝土。在“大干一百万”的号召下,三门峡大坝建设者意气风发,团结奋战,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103.8万立方米,创造了水电施工混凝土浇筑史上的新纪录。
1960年年底,三门峡大坝基本建成,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两年。1960年9月14日,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
黄河安澜,是炎黄子孙的夙愿,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对治黄事业倾注了特别的关注,对三门峡大坝建设倾情倾力。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彭德怀、陈毅、李先念、习仲勋等都曾亲临三门峡大坝工地现场视察。这些,成为中国治黄事业的宝贵历史见证,也成为三门峡建设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黄河宁,天下平。”自投入运用以来,三门峡大坝始终践行“确保黄河岁岁安澜”的伟大使命,抵御了6次洪峰流量大于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战胜了6次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凌汛,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中贡献了“三门峡力量”。
综合效益 影响深远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着流域内的亿万人民。
三门峡大坝建成运用后,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巨大效能,为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创造着财富。
防洪是首要任务。三门峡大坝经两次改建、水库按“蓄清排浑”运用后,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稳定保持约6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用于防御特大洪水,结束了黄河水害频发的苦难历史。
有效控制凌汛灾害。三门峡大坝建成后,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凌前和凌期蓄水,控制下泄流量和河道水量,保证下游平稳封、开河,减轻和消除了下游的凌汛威胁。
农业灌溉得以保证。大坝投入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多个市、县用上了黄河水,引黄灌溉农田面积已发展到近4000万亩,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供水保障有力。由于三门峡水库成功采用了“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枯水期增加下游河道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三门峡水库防凌和春灌蓄水,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可靠水源,保证了下游沿黄城市的供水。
水力发电,提供清洁能源。三门峡大坝先后安装7台机组,装机总量达45万千瓦。从1973年2月26日第一台机组(4号机组)并网(华中电网)发电至今,累计发电达6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20万吨。三门峡水电站的非汛期发电对河南省用电的高峰期很有补益,对缓解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调水调沙,减轻淤积。三门峡水库优化对自然洪水的水沙调控,先后参与完成了20余次调水调沙任务,为黄河减少泥沙淤积、提高下游河道过洪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良好,天鹅飞来。多年来,三门峡库区黄河湿地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库区内拥有植物743种、动物867种。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蹁跹而至,在湿地公园栖息越冬,“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已成为彰显三门峡生态宜居特色的亮丽名片。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万里黄河第一坝”建成以来即为世人瞩目,成为著名景点,并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每到冬春季节库区蓄水之时,呈现出“高峡出平湖,船行柳梢头”的美景。
砥柱中流 精神永存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春色又一次洒满黄河两岸。
万里黄河蜿蜒流淌于中华大地,它执着无畏、一往无前、直奔大海,成就了一段段传奇,孕育了丰厚深沉的伟大力量,铸就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巍然屹立于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中,激励着崤函儿女自强不息、英勇奋斗。
与砥柱一样,三门峡大坝是一座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团结创造的巍峨丰碑。
艰苦创业——
在三门峡大坝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如以苦为荣的黄河铁人王进先、舍家为企的赵福江、敢于挑战权威的周龙江、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司钻周凤英等。
水力发电工程专家李鹗鼎,1956年至1958年担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现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在文章《回忆三门峡》中提到:“当时勘探队住在两岸搭起的帐篷中,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晚上每当我们坐在帐篷外点起灯讨论工作时,经常见蝎子在脚前爬来爬去,至今记忆犹新。黄河水大流急,在河床进行钻探十分困难,为了到砥柱石上打一个钻孔,还牺牲了一位划羊皮筏的工人,他是为三门峡建设第一个献出生命的人。”
“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时至今日,大坝建设者们的创业精神依然令人感动。
自主创新——
三门峡大坝不仅是万里黄河第一坝,而且是建国初期国内修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枢纽工程。
它是在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从大坝选址到工程设计,从开工建设到改建扩建,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5吨塔式起重机、25吨自卸汽车、20吨缆索起重机、3立方米电铲、一昼夜生产6000立方米混凝土的自动化拌和楼等新型机械设备,都是首次在三门峡工地出现。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进行的,但由于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水利专家,大坝的建设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人自力更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大坝建设。
出现泥沙问题后,三门峡大坝经过两次改建,增加了泄流排沙设施,降低了泄水孔高程,提升了泄流排沙能力。大坝建设者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改建,使工程重新焕发生机。
团结创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是一件举国关注的大事,需要中央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援。
1956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通知,指示国家计委、经委、水利部、电力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卫生部、公安部、高教部和河南、山东、湖北、福建省委及上海市委,迅速给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调配干部,支持三门峡工程。
1956年下半年,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共抽调干部2968人,其中行政干部1745人,技术干部975人,还有一批大专毕业生。国务院从水利水电工地抽调精干的水电工人,从北京、上海、辽宁等地抽调优秀的技术工人,从豫、鲁、冀三省农业战线抽调6000余名青壮劳力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各种人员2万余人,保证了工程如期开工,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正是在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团结创造精神的感召下,三门峡人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把一张张美好蓝图变成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乘势发展 玉汝于成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设立三门峡市(地级)。
三门峡大坝兴建和三门峡市的成立,为工业振兴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通过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配套服务和近十年的“小三线”建设,促进了三门峡各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三门峡形成了以水利、煤炭、冶金、纺织、机械为支柱,兼有化工、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基本工业格局。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三门峡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建设,全市经济稳定协调增长,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和林果生产加工基地。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以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三门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三门峡放在全省、全流域、全国大局中抢抓机遇、系统谋划、深度融入、推动发展,奋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当标杆。
黄河战略 继往开来
黄河进入三门峡境内,流势渐缓,由奔腾变平静,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将平静与安宁给了这座城市,也描绘出“黄河明珠”最美的一笔。
春日里,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宛如一条飘带,串联起万千美景。
干净整洁的施工工地、恢宏大气的主体馆、灰色平整的混凝土外墙……在湖滨路中流砥柱博物馆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该项目主体馆正在施工中,一座文化新地标的雏形清晰可见。
湖滨区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湖滨区段)以及黄河三门峡大坝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万里黄河第一坝、“大美黄河”花景、油葵油菜、丹参花海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是三门峡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黄河安澜万无一失,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黄河文化唱亮叫响,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统一,全力保障黄河生态安全和长久安澜。聚焦“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并举,高质量保护沿黄生态。全面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高标准建设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连线带面打造千里城市绿廊,系统施策修复10万亩矿山,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造福人民相统一,全力推动产业提质。“三大改造”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沿黄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坚持文化挖掘与传承弘扬相统一,全力推进文旅融合。系统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加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落细落实,持续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黄河流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三门峡市是伴随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而崛起的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离黄河最近的城市。回望昨天,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穿云裂石的机器轰鸣声,看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面向明天,我们耳畔又响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铿锵誓言,感受到全市上下加快建设省际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豪迈热情。
大河东流,天高地阔。崤函大地,风光无限。三门峡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沿着蜿蜒的黄河次第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