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提能力 转作风 挑重担 为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市科技局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锚定“两个确保”,围绕“十大战略”,躬身入局,主动作为,以提升能力改革创新,以锻造作风争先出彩,全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聚焦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牵头起草了《三门峡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实施一流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制定激励性的财政奖补政策,引导研发活动、创新能力薄弱的各类企业,特别是研发活动缺失的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由政府公共创新平台或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各类创新联合体,引导和鼓励企业逐步建立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成功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谋划建设二级研究院及平台载体13个。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595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146个。实施一流创新主体培育工程。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3%,增速位居全省第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44.7%,占比位居全省第9;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1年高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7家;预计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实施一流创新人才引育工程。配合市委人才办制定《三门峡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办法》《三门峡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扶持办法》《三门峡市乡村技术人才、乡村工匠选拔培育办法》《三门峡市人才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操作办法》《三门峡市人才项目资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崤函英才计划”“1+N”政策体系;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紧缺人才989名,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培育“中原英才”6名,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4个,实现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汇聚人才”的良性互动。实施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工程。加强研发投入统计,2021年全市研发投入总量有望达到31亿元,强度达到1.9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市现有研发活动且纳入统计的企业占比由去年年底的31.3%,提升到目前的35.7%。深入开展科技贷业务,累计发放市级科技贷款4100万元,争取省科技贷2000万元。积极争取省成果转化母基金支持,推动我市设立规模为5000万的高新科技创新基金。
二、聚焦科教兴市,着力推进三大重点任务。加快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建设。已经省科创委会议研究批准建设,《实验室方案》已明确在三门峡市布局建设中试基地,计划落地特种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高温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关键金属材料化研发中心、稀散金属综合回收中心等4个中试平台。实施新一轮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企业数量双倍增计划。将研发活动全覆盖作为有力抓手,加大政策宣讲和研发统计培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争取2022年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以上。实施三门峡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落实高企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财政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落实《推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市县联动贯通产学研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四有”。鼓励企业开展持续性的研发活动,争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三、聚焦要素保障,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以活动促创新。市科技局紧扣《全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工作安排》《“一领二联三帮四破五落”行动方案》的安排部署,牵头起草《三门峡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工作方案》,成立“市研发活动工作专班”,加强创新资源的统一调配,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创新”工作格局,推动战略重点工作的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成立了三门峡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积极发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主动靠前服务,加大统筹协调,保障了科技创新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扎实做好科技局重塑性机构改革,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设置了5个产业科室,持续推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完成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改革。健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将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作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着力打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创新发展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