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沉下心俯下身——听我市“墩苗育苗”干部
10月中旬,我市“墩苗育苗”计划交流任职干部完成任前培训和任前谈话后便奔赴基层一线,在各个岗位快速进入角色,深学细悟、笃行实干,用拼搏奋进为新时代书写青春答卷。近期,按照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丁同民的批示,结合两个月的工作实际,就《年轻干部要沉下心俯下身》一文畅谈心得体会。
一、县(市、区)领导班子干部代表
陕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原三门峡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渑池县坡头乡党委书记)--丁锐:走上新的岗位,区别在于由自己动手干,转变为带着大家干;由跟着领导思路干,转变为出思路定方向;由坐在办公桌前写文件审材料,转变为走街串巷解难题;由与高学历干部一起工作,转变为与文化水平不高的干部一起工作;由对着电脑打文字做表格,转变为面对面汇报交流研究问题。工作方式和方法都有很多不同,需要尽快融入角色,尽快调整方法,细致思考、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凡事讲政治、谋事预则立、处事有方略、遇事迎难上、做事要结果。
灵宝市委常委、副市长、五亩乡党委书记(原共青团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张倩:躬身入局就是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用真情用真心。牢记初心,谨记嘱托,我们是去“炼钢”不是“镀金”,才能真正沉下去、深下去。脚踏实地、躬身入局,走遍乡镇的一沟一壑,把一草一木烂熟于心,才能对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产生深厚的感情。农村的留守老人苦,留守儿童苦,对这“一老一少”,要心心念念,时时惦记。有方法有举措。有了对群众的“真心真情”,还要有办好实事的“本事本领”。要深入具体,在乡镇,坐在办公室里是解决不了真难题的,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难题是啥,痛点在哪。一具体就能深入,一深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探索实践。在乡镇,很多工作的推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也不能动摇,就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湖滨区副区长,交口乡党委书记(原省委政研室综合一处副处长)--裴斐:从省直机关到乡镇,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对党组织的忠诚;变的是工作,不变的是造福人民的初心;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清正廉洁的本色。我将牢记嘱托、坚守初衷,视工作为事业、视群众为亲人、视振兴为己任,在基层一线砥砺担当作风、增长才干本领、涵养为民情怀,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报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二、县(市、区)直单位科级干部代表
湖滨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原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科)副主任(副科长)、三级主任科员)--焦增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生逢其时,省委提供了墩苗平台,能够以领导干部的身份到基层工作,如果还是不敢担当、不愿担当,没有“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尚在其次,首先就过不了自己良知这一关。因此,作为基层的领导干部,一是不能怕麻烦。二是善于出新招。三是持身要正大。记得家乡一座山庙前有副楹联:存心邪念,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我不拜又何妨。宗教的信徒如此,我们年轻干部更应如此。
渑池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原三门峡市委办公室正科级督查专员)--张昭昭:我一定会更加把握机会、珍惜平台,不负组织重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岗位职责,认清角色定位,当好让党委放心的“前哨”和“后院”,和县委办主要领导及领导集体的意志合弦合拍,做到在位不越位,用权不越权;跳出自身看自身,立足自己看自己,既着眼全县大局,做好整体工作的统筹,也联系好四大班子办公室,做好工作协调,谋实一盘棋;当好参谋助手,为县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牢记“一失万无”,确保“万无一失”,凡事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把领导服务好,不多事不误事不坏事,全力做好“三服务”工作,确保“指令”通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会处理好分管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具体负责好县委办机关内部日常的综合协调、办文办会、应急值班、工作接待、督促检查等,做好上传下达,确保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确保县委机关高效运转。
三、市直单位副县级干部代表
三门峡市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原湖滨区交口乡党委书记)--张永星:要把握机会,珍惜平台,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为才有所位。面对新形势下信访稳定工作,一是强化意识,树牢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二是转变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深入实际,收集信息掌握主动权;四是提升素质,增强依法依规处理的应变能力。用耐心琢磨精神,真心对待群众,热心解决困难,为创造三门峡人民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提供安定祥和社会保障。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原灵宝市故县镇党委书记)--杨晓波:乡村振兴是未来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全球化条件下,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对三门峡来说,这既是我们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富有挑战的战略转型期和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结构、项目为王,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创造的制度成果和精神财富,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