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作风建设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疏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血脉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环节“堵”、信用覆盖“低”、贷款资质“弱”等问题,我市坚持线上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线下建金融服务中心“双轮驱动”,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技一揽子综合服务,使金融服务“由虚向实”、“由虚转实”、“由虚务实”。
一、做好银企对接的“联络员”
聚焦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线上,依托政府大数据,开发了集融资需求发布、金融产品展示、融资服务咨询、企业信息查询、风险分析预警、银企互动对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对接26个涉企部门,入驻金融机构29家,整合涉企信息300多万条,发布金融产品197款,注册企业达到1.5万余家,占全市中小微企业的70%以上,2493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成功实现融资290.8亿元。在线下,建立市金融服务中心,专门开设小微企业首次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个人贷款三个综合服务窗口,汇聚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19家金融机构在中心设立专门窗口,通过举办金融大讲堂、开展银企会商、组织金融服务咨询活动等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等金融服务。
二、做好企业发展的“辅导员”
聚焦企业“不会贷”的问题,围绕维护企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获得贷款支持、上市挂牌融资、金融产品推介等主题,先后举办18期企业培训班,培训3200余人次,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意识、获得信贷以及运用资本市场等能力。全面推行企业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制度,由主办银行选定金融服务辅导员,对企业开展财务辅导、实施信用培植、设计融资方案,以提供融资服务为基础,为企业发展、并购重组、产业整合提供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的金融服务。采取联络会商、联席会商、多部门共同会商三种形式,协同解决不同维度的企业融资难题,并精准分析企业经营现状、财务现状、发展规划等企业信贷条件,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做好清淤通堵的“疏导员”
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堵点,不断完善提升线上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在保证政银双方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政银数据共享”,专线直连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原银行部分线上产品风控测评模型,突破性做到平台注册企业自动获得预授信,实现了“大数据贷款”。截至目前,预授信企业达10368家,预授信总额83.7亿元,已完成预授信企业对接放款1078家,自动完成授信金额19.23亿元。一些中小微企业反映,通过金融服务平台,无需抵押和担保,没有填表,没有上门调查,银行依据平台大数据就发放了贷款,切实感受到了实惠与便利。工商、农业、中原等三家银行通过预授信功能,累计新增发放贷款共计655家。全面落实应贷尽贷、应延尽延、应减尽减的政策,大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疫情以来,帮助和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为1073家企业办理延期或续贷业务,金额合计15.84亿元;退还服务费、维护费等1295.53万元,帮助企业节省利息、减免结算手续费等共计6484.7万元;担保费率由3.22%下降到1.6%,特别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担保费率均降低到1%以下。
四、做好实体经济的“服务员”
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课题,紧紧抓住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变革机遇,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加大涉企数据归集力度,重点将12.5万个体工商户纳入平台,创新实现农商银行与金融服务平台动态共享数据、共建模型,增强测评模型的精准度,拓展实现辖区内县级农商行对平台注册企业的直接授信,提升“大数据贷款”的热度,着力研发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将“固式”金融服务升级为“掌上”金融服务,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服务的及时性和金融支持的实效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特色,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苹果贷”“香菇贷”“花椒贷”等地方特色金融产品,创新“政银担”“政银保”等线下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破解涉农企业缺担保、无抵押、轻资产的难题。围绕服务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缓解重点项目、主导产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项目提质加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全市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单元,发挥了立足省际、辐射周边的作用,凸显了特色金融服务的区域竞争优势。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2.5亿元,提前实现了首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 三门峡市在“全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作为全省唯一典型城市代表在会上进行交流,被评为2020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