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作风建设时】湖滨区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路径
湖滨区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列项目,项目区域生态绿色发展初见雏形,逐步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重点民心工程。
一、聚焦生态优先,提升群众“满意度”
深入实施绿化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一是实施全面绿化工程。在高庙乡大安村、穴子仓村项目片区实施国土绿化、荒山荒坡绿化工程,完成宜林绿化面积3500余亩,种植苗木50余万株,建成“四区三带一廊”(“四区”为桃源花坡、滨河秋色、林海花圃、杏花幽谷,“三带”为一条特色经济林带和两条生态防护带,“一廊”为雪松绿廊),美化了周边村庄,提升了人居环境。二是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废弃矿山矿区泥石流、生态瘢痕隐患,采取矿坑平整、覆土绿化等措施,对高庙乡李家坡村七里沟和穴子仓村崤里矿山废弃地、排土场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完成矿山生态治理修复1万余亩,矿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黄河沿岸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三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高庙乡大安村高标准建成淤地坝1座,在穴子仓村修建谷坊8座,道路沿线修建水窖10座,项目区域内年蓄水量增加8.34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增加14.6%,保土量增加0.99万吨,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突出富民为要,夯实基础“聚人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加强路网建设。针对浅山丘陵地区出行难问题,投资5000万元新建项目配套道路12.6公里,改造提升三大公路4公里,并完善相关配套标识标牌、绿化、亮化设施等。目前,项目区域道路运行良好,解决了2个行政村、10个村民组群众的出行问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二是实施水源建设。投资1.5亿元铺设各类管道1.73万米,新建蓄水池10座,新建泵站工程3处,每天供水1万余立方,解决了沿途会兴马坡、东坡以及高庙乡砥柱社区、小安、大安、穴子仓等1.5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保障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2万余亩土地的应急抗旱用水,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饮水”的历史。三是打造文旅平台。配套建设观景平台、山体连接栈道、环线西大门及停车场、“开山福”造型门、“大美黄河”等文旅集散平台10余处,为游客行人提供独特的丘陵梯田地域旅行体验,成为全市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餐饮游乐消费增长800余万元。
三、探索融合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
坚持围绕生态农业来做文章,将项目建设与生态富民、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体谋划,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融合。一是建设万亩生态梯田。针对群众生产条件落后和农业效益低下的传统耕作模式,采取整地塑形、水土保持等措施,建成高标准景观梯田2万余亩,包括中药材及特色林果种植面积1万余亩,油菜、油葵梯田作物种植1万余亩,邀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种植运营,采取油葵、油菜轮作方式,并配套建设葵花油菜籽油生产项目,进一步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开辟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发展新路径。项目先后流转高庙乡穴子仓村、大安村土地2000余亩,600余户群众获取土地流转金1500余万,吸纳周边12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务工收益达1500余万元。二是发展万亩药木园。目前,已完成种植苦参、板蓝根、连翘、丹参等中药材3500余亩。后期将加大建设力度,围绕药木园核心区向周边辐射扩展,利用2—3年时间逐步发展至1万余亩规模,探索推进“中医药产业+文旅康养”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同时,中药制剂研发质控中心和中药材科研科普基地也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推动高庙乡传统农业向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坚持以大坝为根、黄河文化为魂、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景,采取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实施民宿、农家乐、角古东商业街、文旅等项目,鼓励引导群众发展与项目配套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服务业,进一步深化重点项目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效。目前,已完成109所民宿院落外形整体改造。同时,角古东商业街主体已完工,预计将安置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为项目区域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